平山区 - 行政区划
东明街道办事处驻东明,人口4.93万人,面积1.53平方千米,辖10个社区居委会:东明、东进、东光、振兴、高中、新闻、东园、群策、中心、立信。
站前街道办事处驻丰光,人口2.15万人,面积2.26平方千米,辖5个社区居委会:迎宾、丰盛、丰光、市府、铁运。
崔东街道办事处驻建工,人口5.04万人,面积2.00平方千米,辖12个社区居委会:崔东、春麓、英勇、三合、合山、合峰、清荣、建工、建平、向阳、民主、崔胜。
工人街道办事处驻工人,人口3.67万人,面积1.84平方千米,辖9个社区居委会:工人、和平、新麓、新德、育阳、转山、曙光、育明、新和。
南地街道 办事处驻兴胜,人口4.19万人,面积1.95平方千米,辖9个社区居委会:南地、福利、德太、兴胜、光华、联利、永强、广裕、广山。
平山街道办事处驻平山,人口5.46万人,面积3.20平方千米,辖11个社区居委会:平山、春建、永兴、春合、前进、平麓、艺红、艺术、学院、光明、溪园。
千金街道办事处驻永顺,人口3.84万人,面积39.4平方千米,辖10个社区居委会:千金、永顺、长山、泉涌、石子、西泊、山城、兴安、福金、化肥;个2个村委会:千金、兴安。
北台街道办事处驻北台,人口3.06万人,面积23.2平方千米,辖3个社区居委会:河西、河东、北钢;2个村委会:北台、宁家。
桥头镇镇政府驻河东,人口2.79万人,面积101.7平方千米,辖1个社区居委会:桥头;10个村委会:兴隆、台沟、尚家、河东、房身、桥头、金家、岭下、富家、梨沟。
平山区 - 历史沿革
战国时期、燕时本地属燕国辽东郡;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本地属辽东郡襄平县。
汉初本地为辽东郡;武帝时,本地属为辽东郡幽州所辖;东汉本地区改属玄菟郡。
三国时期,魏晋时本地区属辽东国(郡)襄平县,为平州所辖;“十六国”时期,本地先属前燕,继属后燕、北燕、北魏,后属高句丽,其后本地属东京道辽阳府白岩县。
唐高宗时,本地属辽城州地,金时,本地属辽阳府石城县。
元代时,本地区属辽阳路东宁府辽阳县。
明初时,本地区先属草河千户所,后属东宁卫。
平山区前身叫宫原区,是东北沦陷时期随着煤铁工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新兴城区。平山区所在地曾叫“长垅地”,意思是一片农田,人烟稀少。
1904年,安奉铁路本溪段完工后,设置在这里的宫原火车站逐渐成为当地的货物集散地,周围居住的人口不断增加。
1937年,本溪湖煤铁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宫原区建设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初步形成了以宫原火车站为中心,西边厂区、东边居民住宅的城区格局。
1941年,日伪正式建立了宫原区。
1945年8月,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,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部队收复了本溪。同年10月,将原来设置的16个区的建制改为6个区,即河东、河西、彩屯、宫原、大峪、福金。当时的宫原区驻地在永丰街。
1946年5月,国民党军队进攻本溪地区,根据中央关于“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”的指示精神,宫原区委、区政府随市委、市政府撤出了市区。至此,宫原区委、区政府也自行撤消。
1946年10月,国民党占领本溪后,为消除殖民地遗痕,将宫原区改为工源区。
1948年10月30日,本溪解放后,于同年11月2日成立
1955年12月1日,经国务院批准,本溪城市规划方案正式实施,工源区与彩屯区合并,成立平山区。当时平山区下辖12个街道办事处和10个村政府。
1957年7月,又将12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0个,即南地、北地、工人、平山、明山、曙光、崔东、彩屯、竖井、彩北街道办事处。
1958年大跃进时期,相继成立了人民公社。
1968年7月成立了平山区革命委员会,辖7个公社革命委员会。
1979年1月,将7个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7个街道办事处。
1983年9月,平山区又新增了8个街道办事处,至此,全区共有15个街道办事处。
1985年1月,全市重新划区调整,将原来的三个城区划为四个城区,即平山区、明山区、溪湖区、南芬区。重新划区后,平山区下辖南地、工人、千金、福金、光明、平山、东明、崔东、站前9个街道办事处和桥头乡。
1986年,经省政府同意,又将桥头乡划分为桥头镇、北台镇。
2000年6月,将9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7个,即站前、崔东、东明、平山、工人、南地、千金街道办事处。
2002年1月,国家进行“撤乡并镇,北台镇改为北台街道办事处。
平山区 - 地理
地形地貌:平山区属辽东丘陵地形,地势南高北低,四周群山环绕,境内千岩万壑,大小山岭九座,还有细河、千金河、太子河,有八山一水一分田。群山之中的平顶山海拔六百五十七点八米,为市区群山之首。市区内的紫金山上有大型净水场,供全市生产和生活用水。市区房屋,依山而竖,山中有城,城中有山,平山区是名符其实的山城之区。
境内群山环抱,群山之中的平顶山海拔六百五十七点八米,为市区群山之首。
气候特征:平山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,最高气温可达摄氏38度,最低气温为零下摄氏37度。无霜期一百四十天左右,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,结冰期约120天。夏季温暖多雨,冬季气候寒冷。
水文状况:有细河、千金河、太子河从平山区境内流过。太子河是辽宁省较大河流之一,流贯本溪境内。太子河古称衍水,汉称大梁河,辽称东梁河,金时称无鲁呼必喇沙,满语意为芦苇河。明称太子河,清称太资河,即今之太子河。
平山区 - 人口民族
平山区内居住着汉、满、回、蒙古、朝鲜等29个民族,人口总数35.6万。
平山区 - 经济
平山区 - 交通
本
平山区 - 教育
平山区地处本溪市中心,全区现有中学11所,其中,农村中学一所;小学21所,其中,乡村小学3所。区内有教师学校一所,业余体校一所,体育馆一座。全区现有中小学生29475人,其中初中生10387人,小学生19088人。全区教职工2558余名。现任区教育局局长为林章泰,区教育局党委书记为张绍君。几年来,平山区教育局在区委、区政府的领导下,以创四个一流(一流的教育思想、一流的教育管理、一流的施教队伍、一流的教育质量)为目标,务实求真,开
2002年,全区又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。现在全区新课程改革从点及面,全面铺开。新一轮课程改革,为平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,课堂教学过程得以优化,教师的教学方式,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。全区两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优质课在全国课改研讨会上做观摩,并获国家级优秀课例;有八节在省做现场观摩,并获省优秀课例。这些都标明,作为第二批课改实验县区,平山区的课程改革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,走在了全市的前列。
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,平山区教育局大力加强薄弱学校建设,为薄弱学校配备了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,在政策、资金等方面向薄弱学校倾斜,开展“手拉手”互助活动。继长山小学校舍翻修后,千金、兴安小学的校舍翻修工程已启动。现在,平山区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,办学质量稳步提高。
实现教育现代化,是平山区教育局几年来一直追求的办学目标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平山区教育局克服了重重困难,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。现在,全区各中小学,大部分学校微机实现了与本溪教育网站的联通。预计到2005年,全区学校所有微机与本溪教育网站实现联通。建设平山区教育局局域网及校园网的计划正在实施,部分学校多媒体教室以及全区各校的语音室、电教室等现代化的专用室的建设,逐步达到“双高”普九标准,为全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硬件基础。
教育科研的区域性发展是平山区教育科研工作的一大特点。经过几年的努力,平山区的教育科研工作的机制、体制得以完善,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,许多科研成果获国家、省、市优秀科研成果奖。这些科研成果为平山区教育改革与发展,发挥出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作用,提升了平山区的办学层次。科研兴教,科研兴师,科研兴校已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。
为寻求平山区教育更高层次、更高水准的发展,平山区教育局以建设特色化学校为目标,努力巩固和发展教育特色,多年开展的环境教育、创造教育、艺术教育、国防教育、科技教育已积淀为本区的教育特色,被中央教科所誉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宝。学校有特色,教师有特点,学生有特长已成为平山区教育发展中的显著特征。
平山区教育局注重对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、方法、途径的探索。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实际,平山区德育工作以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》为指导,提出德育工作实现三化:即德育内容生活化、德育方法科学化、德育模式个性化。将“学会做人、学会生存、学会关爱、学会宽容、学会合作”作为育人目标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,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。现在平山区的德育工作,主动性、实效性、针对性增加,学生的道德素养全面提升。
为实现平山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,平山区教育局以运行机制的构建为保障,以“三名”(名师、名校长、名校)工程为牵动,全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。以提高教师群体素质为宗旨,实施队伍建设的奠基性工程;以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为目的,实施教师形象工程。现在,平山区已基本形成一支师德高尚、思想先进、素质优良、结构合理的施教队伍,为平山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,提供了高素质的师资保障。
在平山区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,平山区教育取得累累硕果。95年,被评为“普九”合格县区,98年通过省“普九”复检,被评为省“两基”工作先进县区。九七年,被中央教科所确定为素质教育实验基地,2001年通过验收,并被评为优秀实验基地。先后荣获省首批德育工作示范区、省艺术教育示范区、省实验室档案建设先进县区、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、省教育思想大讨论先进县区、省家长学校工作示范县区、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。
平山区 - 风景名胜
平顶山:平顶山位于本溪市区南,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,山势巍峨,为本溪市区擎天之石。顶部平坦,面积有二百五十余亩,故名“平顶山”。山顶四周有绝壁围绕,似刀削斧劈,峥
望溪公园:望溪公园是建在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园,位于平山区,在市政府东侧。它形如马鞍,海拔二百四十公尺,占地面积四十二公顷。登山环视,山城景色尽收眼底,太子河穿城而过,故名“望溪公园”。园内各种树木郁郁葱葱、亭台楼阁高低错落、珍禽异兽悠闲漫步,奇花异草姹紫嫣红。公园最高点,屹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。镂刻着董必武、朱德、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笔题词,碑座四周镶嵌着大理石浮雕,由公园正门登四百三十多级台阶可直达纪念碑。
孤山堡遗址:位于兰河峪乡新城子村。孤山堡遗址系一座古城遗址,城为方形,周长约1200米,城墙用大青砖和杂石泥土筑成,至今尚有部分城墙存留。残存城墙高者约3米,低者1米多。
孤山新堡故址修建于明朝万历二年五月,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。所谓孤山新堡是对旧堡而言的,旧堡在新堡西南5公里处,为明代辽东的一个重要城堡,遗址现依稀可辨。
明代万历元年,兵部侍郎汪道昆阅边,辽东总兵李成梁建议将孤山堡移至张其哈喇甸子,不但可防御“东湖”入侵,而且可以“收耕牧之利”。此事告准后,委清河城守备王惟屏负责“筑堡移兵”,但王惟屏“畏虏逸劳,伪呈便”,未将孤山堡移新张其哈喇甸子,仅在旧堡东北十里处建立了新堡,即今新城子村址。孤山堡建成于万历三年八月十五日(公元1575年),用银七百七十两,用粮六百一十石,建“城高连垛口三丈五尺,底厚二丈,门角敌台九座,俱用砖石包砌,守堡官住宅并军士营房一百七十三间。”堡成之日,名为孤山新堡。新堡虽然筑成,但因王惟屏“有违原议”坐罪,“各官俱不与赏”。万历四年,刻有“创筑孤山新堡记”碑,记述其事。此碑至今仍存留在新城子古堡内,为后人研究本溪地方史的重要文物古迹。
庙后山:庙后山是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,位于本溪县山城子乡山城子村东。形如卧龙,避风向阳,山清水秀。一九七八年以来,经过考古工作者四次重点发掘,发掘出幼儿头盖骨化石、人桡骨化石、旧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、梅氏犀牛齿化石、大河狸白齿化石等珍贵文物四百余件。经鉴定距今约四、五十万年,属于旧石器早期。庙后山古人类遗址的发现,为辽宁省原始文化谱写了光辉的篇章,揭开了辽宁地区古人类历史的第一页,是本溪古老文明的象征。以上三图中就是在庙后山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古人类牙齿、打磨石器、陶罐等文物,它为本溪古人类历史做出了充分的见证。
九顶铁刹山:距本溪市东40公里,有一座主峰海拔900多米,方圆20余米的奇山,这就是东北道教龙门派的发祥地--九顶铁刹山。
九顶铁刹山是辽东名山之一,为东北道教的发祥地。它座落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境内,最高峰海拔912.9米,山势险峻,峰峦叠嶂,气势雄伟,风景秀丽。
铁刹山系长白山的余脉,凡游览过此山的人都称:“铁刹山景观不尽”!铁刹山由五座顶峰组成,东峰玉皇顶,南峰灵宝顶,西峰太上顶,北峰真武顶,以中峰原始顶最高、最险、最美。从东南、北三面仰视均可看到五顶中的三顶,三三合而为九,故得名“九顶铁刹山”。铁刹山除五峰之外,还有香炉峰、狮子峰、南天门、北天门、青阳紫气岭、瑶池金田岭等峰岭。
铁刹山高耸入云,旋起旋伏,奇峰峭拔,古松苍劲。狮子峰左右对峙,气势隽永;香炉峰云山雾罩,每当山雨欲来之际,蒙蒙水雾自天而降,如白纱飘落,萦绕群顶,故而有九顶落雾之奇景。中峰原始顶下,偏西有天桥洞。洞外峭壁陡绝,形成深涧。山涧有一铁桥,人由桥上过,可越深涧而抵天桥洞。但山涧深幽,视不见底,游人至此无不心惊胆颤,少有问津者。
平山区 - 特产
黑木耳:亦称黑耳,为山区林木的副产品。本溪地区黑木耳与黑龙江的黑木耳相近。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植物胶质,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,是中国菜肴佳品,又是矿山、轧棉、理发工人最好的保健食品,素有“素中之劳”雅号。本溪是多林山区,生产木耳的资源很丰富,可利用做为耳木的小径材和等外材遍山皆是。